第248章 旷世奇作

时间一天天的过去,许青的生活很充实。

上午要么去神机营看看火器制造进度,要么去训练一下水师。

吃完中午饭给朱标上课,下课回来要么写写书,要么跟闺女做些亲子游戏,提高她的表达能力,和动手天赋。

傍晚溜溜街,回来和娇妻开发一些新姿势,日子平淡却充满乐趣。

在此过程中,许青写出了一本在这时代可以称得上旷世奇作的书籍。

字典!

字典一出,谁与争锋?

拼音的优势彻底展现出来,朱标掌握了字典查找方法之后,不管看到什么字,都可以很快在字典上找出来,并能念出它的读音。

当然,这其中柳叶熙、子衿、张昶、曹亮等文化人也出了不少力气。

标注拼音,解释字义,组成词语……让学习变得简单而便捷。

字典的问世,彻底打破了读书难的问题。

许青觉得就算不开办学院,只要将拼音以及查字典的方法普及下去,百姓们照样能识文断字。

不过就目前为止,学会拼音也就朱标一人。

朱元璋、马秀英、曹亮、张昶几人终于体会到了拼音强悍之处。

朱标一书在手,天下我有。

一个不到四岁的孩子,通过字典,基本上没有不认识的字,就是神童也不及其万一。

朱元璋两口子高兴的不得了。

张昶、曹亮想起之前对拼音的不屑,倍感羞愧,为此,两人还专门来到长青王府给许青道了个歉。

与此同时,海运的巨大利益也慢慢展现出来,国库日益充实,张昶乐得合不拢嘴,从张没钱变成了张钱少。

虽然还是没改掉抠门的习性,但至少户部拨银的效率直线拔高。

钱是调动社会生产力的不二法门,国库充盈后,工部也开始忙碌起来。

架桥、铺路、修堤坝、开水渠……大搞基建,带动了不少百姓就业。

当然,事情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

国库粮食消耗严重,原有的粮食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,但好在国库不缺银子,可以从全国各地地主豪绅那里购买。

反正他们也吃不完,与其放在家里鼠食虫咬,还不如换成白花花的银子。

总体来说,大明发展一片大好。

当然,这期间弹劾许青的奏折一封接着一封,如雪花一般。

面对这一问题,许青的选择是摆烂。

你弹劾你的,我干我的。

有时候傍晚消食儿的时候,还特意跟那些弹劾他的言官们打个招呼,示意其继续努力。

言官们这个气呀,回到家继续点灯熬油的参许青。

他们相信皇上早晚有一天会被打动,却不知朱元璋是看也不看,一律留中不发,束之高阁。

言官们耗尽心血,好不容易写出的锦绣文章,除了自我感动外,没有半毛钱的作用。

只可惜这时代不能废品利用,不然光是弹劾许青的奏折,都能卖不少钱。

这时代的纸很贵,写给皇上的奏折更是要用上好的宣纸,言官们的俸禄本就不高,加上宣纸这一项大开支,日子过得更是紧巴。

许青依旧逍遥自在,生活滋润且充实,弄的言官们彻底没了脾气。

时间一晃,来到了已是七月底。

算算日子,离新作物收获的季节也不远了,许青觉得可以适当扩大开海力度。

海运开了半年,市舶司管理已经日渐成熟,粮食问题马上也能解决,没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了。

这天,许青照常给朱标上完课后,找来曹亮、张昶叫住,给二人说了下开海的事情。

一来是对他们的尊重,二来,这开海还真离不开两位的鼎力支持。

开海要颁布诏书,而颁布诏书必须得经过礼部,虽说朱元璋可以下中旨,效果没什么区别,但意义不同。

而且对帝王来说,老用中旨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。

户部就更不用说了,扩大开海规模没钱哪行啊?

至于兵部…抱歉,兵部尚书几乎是个摆设。

工部忙着基建,吏部、刑部虽有话语权,但话语权不大,只要搞定这两位,准确说,只要搞定曹亮就行了。

毕竟人张昶可是举双手双脚赞成。

听完许青提议后,曹亮皱眉道,“目前粮食不充裕,此时扩大开海规模,怕是不妥啊。”

“哎?曹大人有所不知,前两天各地传来消息,红薯土豆都结了很多果子,粮食问题很快就能解决。”

许青还未开口,张昶就替他说了,“昨个儿我还亲自出城外逛了一趟,根据我的估算,亩产至少不下千斤。”

张昶感叹道,“那些番邦蛮夷真有好东西啊!”

许青笑笑,“离收获的季节还有大半月呢,真正的亩产多少到时候才知道,但绝对不止一千斤。”

曹亮点点头,不再反对。

傍晚,许青驮着闺女遛弯时,正巧遇上朱元璋也出来消食儿,便顺带着将提议给他说了一下。

朱元璋想了想,“再等等吧,等大批粮食进入国库,百姓心安再推行。”

顿了顿,“明日咱先让礼部定海商律法,户部改制商税,等这两样忙完,也到了收获的季节,届时水到渠成。”

“皇上考虑的是。”许青笑着道。

“对了大哥,你为了给百姓普及律法,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,但百姓们都不识字,空有大诰却不知其意,何不再送他们一本字典?”

“字典?”朱元璋愣了下,“就是那部包括所有汉字的书籍?”

许青点点头,道:“百姓识字只有读得懂大诰,才能遵纪守法。”

朱元璋皱眉想了许久,才道,“这个咱得考虑考虑,不过目前首要还是先让百姓们吃饱饭,有余粮、余钱。”

“大哥英明。”

许青笑了笑,随着海外诸国的频繁贸易,国强民富之下,民风也会逐渐开放。

他个人是不觉得百姓识了字,便会天下大乱,当然,一切还得看朱元璋的决定。

他只是想着百姓们能吃饱饭,不再目不识丁,手里还有余钱,那便是太平盛世了。

总得来说,现在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大明,逐渐渐行渐远……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